
1
中國餐廳搶進香港市場,香港在地餐廳不斷關門熄燈,這個美食帝國未來何去何從?
窮奢極欲 | 財經類 | Apr 2, 2024
此影片謄本由Zoo製作
★非作商業用途,本檔案版權歸版權持有人獨有★
大家好,這裡是窮奢極欲,一個離不開錢的頻道。香港是國際知名的美食之都,但近年卻有許多知名餐廳關門,包括九龍城超過60年的南記飯店以及大埔的陳漢記粥麵。有媒體統計,光是2023年就有十多家名店結束營業。有的因為租約到期,有的則是入不敷出。然而與此同時,來自中國內地的餐飲集團卻積極搶入香港市場。本期就要來聊聊香港餐飲業發生什麼事?中國餐飲巨頭又看中哪些商機?
走在香港街頭,常看到在地經典美食。許多異國餐廳也在這裡插旗,像在中環就有不少西式餐廳,九龍城則有泰式料理。根據統計,全香港約有1萬7000多家持牌餐廳,創造一年千億港元的市場收益,可說是當地競爭最激烈的產業之一。
在新冠疫情期間,香港餐飲曾受到嚴重衝擊,但疫後卻也快速復甦。根據官方統計,2023年餐飲業的收益價值年增率高達兩成六,這個數字讓香港政府相當樂觀,認為在旅遊復甦下,餐飲將迎來更多商機。然而也在這時,香港卻有不少店家正逐漸退出市場。《香港01》統計發現,2021下半年新開張的餐廳數量遠多過關門的餐廳,但之後差距越來越小,到了2023上半年,關門的甚至反超新開張的餐廳數量。此後兩者大約呈現持平狀態。
下載檔案
下載檔案
1
1
所有資料非作商業用途,若有內容侵權,請即通知我們移除。
1
時常外食的朋友會知道,餐飲業流動率相當高,改朝換代不算稀奇。但有餐飲創投公司分析,雖然從2013年到2022年,香港普通餐飲店數量十年內增幅達到四成,但到了2023年,開業與結業數的比例卻顯示香港餐飲業正面臨激烈汰換。
進一步看向收益,前面提到2023年的餐飲收益價值年增率為兩成六,但還比不上疫情前的整體規模,而且香港民眾還出現消費降級的現象,廉價快餐生意火熱,但中高價位餐館卻在掙扎。另外盛滙商舖基金則指出,雖然知名餐廳歇業比較容易引人注意,但在結業餐廳之中,個體戶因為資本不足,佔比高於資金相對雄厚的連鎖店。
但在香港餐飲市場新舊汰換的同時,來自中國內地的餐飲集團卻紛紛南下進駐。去年有20多家中國的餐飲集團開啟香港拓店計畫,像是在中國擁有300多家分店的木屋燒烤開設旺角和石塘店,以低價策略快速擴張的蜜雪冰城也在旺角開設首家香港分店。
有很多人好奇,為何香港餐飲市場當前陷入競爭白熱化,中國企業卻在此時積極入市?回顧歷史,這並非中國餐飲集團首次大舉南下入港。前一波浪潮可以追溯到1997年香港回歸初期,當時有不少香港人喜歡北上中國嚐鮮,其中深圳一帶成了港人品嚐美食的熱點,也讓中國的餐飲集團逐漸把目光放向香港。就在這個時期,香港剛從亞洲金融風暴緩慢復甦,花了六年時間,人均實質GDP才好不容易爬升回1997年的水準,卻又在2003年遭遇SARS疫情,失業率一度拉高到8%的高點。中國政府為了提振香港經濟,開放港澳自由行,也因此開啟中國餐飲進軍香港的大門。其中資產號稱近百億人民幣的譚魚頭,以及知名火鍋店小肥羊,都在此時進駐香港。
這段期間香港和中國的餐飲版圖不只是單方面的南向流動,香港企業同樣瞄準大陸商機。當年便有香港媒體報導,2000年全中國餐飲業的營業額高達人民幣數千億元,年增率達到一成七,更重要的是中國餐飲市場從過往由公款支撐高消費需求,轉而發展中低檔次的大眾消費,特色酒樓和家常飯館的商機遠勝過高檔餐廳,給了香港餐飲業者更好的切入點。尤其是地理區位比較方便的深圳和廣州吸引許多港人北上發展,之後一段時間,香港餐飲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昂貴的店租也加大了餐廳的經營壓力。不少從中國到香港開業的店家因此關閉,但從大趨勢來看,中國菜色在香港愈來愈受歡迎。近年有學者統計,販售四川菜系的餐廳數量增加速度更勝於傳統港式餐廳。
時間來到後疫情時期,中國餐飲又掀起駐港潮。其中又以成本門檻相對低的飲料為大宗。有中國行銷平台統計,2023年第一次到香港開店的品牌之中,有一半是連鎖飲料店。但問題在於,就算飲料店需要的地坪較小,但香港的土地成本不見得低於中國內地。
為何中企選擇到當地開店?專家給出以下幾個理由。首先是中國市場飽和,衍生出餐飲企業出海的需求。光是在2023上半年,中國新增註冊的餐飲企業就多達167萬多家,年增高達兩成三。店家為了從紅海市場脫穎而出,開始打起價格戰。在這波價格戰期間,不僅小型店家受到衝擊,就連中大型集團的獲利也被壓縮。因此把目光放向對接國際市場的香港,在港開業的過程中,也能調整商品口味,藉此把品牌打入東南亞國家。
事實上,中國餐飲集團的出海需求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存在。為何在疫後出現大動作?原因也跟租金有關。根據官方的零售物業租金指數,當前指數仍未回到疫情前的高峰。有地產公司指出,有麵店品牌承租銅鑼灣地區的店面,租金比高峰期下跌近七成,這也引發接盤現象。即便有餐廳開業失利,也會有其他人想要進場一搏。
中企進駐香港的第三個原因,在於融資需求。根據中文大學商學院的學者分析,近年中國經濟復甦緩慢,導致餐飲業融資困難。以2023年前八個月的數據來看,餐飲業界的融資金額,年減高達六成,其中人民幣億元等級的大額融資,年減更高達八成。而到香港拓店,雖然要支付比內地要高的店租和人力開銷,但對企業而言,這筆錢其實是IPO或國際化的必要支出,目標是龐大的潛在利益。對比中國餐飲集團在2000年前後的回歸時期與當前的入港風氣,可以看出企業的準備更加充足,目光也更遠。相比之下,香港本地的餐飲業,卻面臨一些挑戰。
時間稍微拉回到2022年,當時香港為了讓商業租戶能在疫情衝擊下得到喘息空間,宣布為期三個月的「暫緩追租」。但追租禁令結束後,卻引爆一波催租潮。2022年八月,有多達8000家餐飲業者被業主追收累積欠交的租金,其中大型餐廳面臨的追租壓力大過於店面相對較小的酒吧。
緊接著的港人北上消費熱潮,更對本地餐飲造成打擊。根據官方統計,2023年香港居民的北上人次超過南下訪港的中國旅客。港人北上的熱潮推動深圳餐飲業的發展,但對於香港店家來說卻不是好消息。像是在去年年末的耶誕檔期,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指出,港人到中國消費,但來港旅客數量卻不如預期。預估餐飲業界在檔期內的營業額年減達到一成五。過往這段時間,飯店餐廳一位難求,但去年耶誕旺季,香港卻有不少餐廳還有許多空位。更嚴重的問題在於,香港民眾北上消費獲得了良好的體驗後,回頭對家鄉的店家感到不滿,認為在香港吃飯,除了價錢相對昂貴,還要忍受店家較差的服務態度。
總結來說,香港餐飲市場仍是亞洲的一級戰區,但港人北上、中國餐飲集團南下,加上人力不足與經濟前景不明等因素,導致本土業者遭逢逆風。不過對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能藉此提升市場品質,同時保有在地經典的好味道。
好了,這集的窮奢就到這裡。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下面留言聊聊你們的想法,也歡迎追蹤我們的FB與IG。我們下一集再見,掰掰。
1
1
1
1
1
1
1

牆內能夠接觸外間資訊的渠道寥寥可數,Youtube 機頂盒為每星期從 Youtube 上挑選不同種類的專題影片並製作成謄本、印刷成信件的長期計劃。
其他最新謄本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