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 2020:且讓我們娛樂至死

RTHK 香港電台 | 哲學類 | Mar 13, 2021

此影片謄本由燕子生命製作

★非作商業用途,本檔案版權歸版權持有人獨有★

阿泉:大家好,歡迎收看《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我是節目主持人關灝泉。到底我們這年代是《1984》還是《美麗新世界》的年代?創作《1984》的歐威爾擔心我們被禁書;但創作《艾麗新世界》的赫胥黎則擔心我們人會被禁書,因我們不再看書。歐威爾擔心我們被文化箝制;赫胥黎則擔心我們創造了一些很膚淺的文化。歐威爾擔心我們會毀於自身所惡;赫胥黎則擔心我們會毀於自身所愛,到底誰的話才正確?本集『且讓我們娛樂至死』看看這年代,到底是否娛樂至死的年代。首先介紹身邊的主持人,看到大家都很熟悉的『唐鳳』鹽叔。這邊是老師,《哲學有偈傾》的老師以及老師身邊的書僮 Tommy。

鹽叔:是否要先讚賞你?據說剛才那段開場白你記得很辛苦。

阿泉:當然了,大佬。

鹽叔:給你支薪是合理的。

阿泉:我們畢竟從事娛樂,本集我們大概要談甚麼呢?我們今天的話題相信大家都挺有興趣,我們曾分析《1984》和《美麗新世界》本集可說是之前集數的小總結,談談在今天這年代會否變成娛樂至死的年代,如《美麗新世界》的年代充滿歡樂和歌舞昇平?為何有此看法?其中一點很關鍵,就是與媒體有關。也許現在我們接觸最主要的媒介可能是電視或社交媒體,令我們的文化變得很膚淺。不是因為哲學或我們這個節目,而是社交媒體。

鹽叔:我也想做到談哲學令大家覺得很膚淺,但那樣便沒有人聽,因此無法影響大家形成一種膚淺文化。

阿泉:我們也很膚淺,但無人會聽。

鹽叔:只是做不到。 

阿泉:因此不知我們有多『膚淺』,我們也想讓人覺得膚淺。

鹽叔:做了很久仍不行。

阿泉:我們可以討論,或者由我先說吧。我想我們往往只看媒介帶來的內容卻不看媒介本身,甚麼意思?你看電視時只看播放的內容但不會看電視本身反省電視媒介的特別之處。我們可以談談波茲曼(Neil Postman)的著作《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其中提出一些挺有趣的論點:他說媒介影響了、甚至限制了如何表達其帶出的內容。這一點很重要,他提出『媒體即隱喻』的論點。甚麼意思?我們往往用一些比喻告訴別人該如何理解某些事,例如我說…唐叔…

鹽叔:唐叔~

眾人笑。

鹽叔:你指唐鳳和鹽叔的合稱。

阿泉:對,合稱。例如我說鹽叔很像唐鳳。

鹽叔:你是白娟嗎?泉娟?

阿泉:無人明白。例如我說鹽叔很像唐鳳,意指別人嘗試用唐鳳去理解鹽叔。我指示、暗示人若要理解鹽叔的長相,便要用唐鳳去理解。要理解鹽叔的智慧便要用唐鳳去理解,兩者都很高。

鹽叔:你指髮線吧?

阿泉:『媒體即隱喻』的意思指媒體如這些隱喻般,指示﹑暗示你如何理解它們表達的內容,因此我們不應分開內容和媒介,兩者應合起來看。且舉一個比喻便明白,相信老師可能更加明白:我們在網上論壇常看到小背心、白滑、長腿、鹽叔,我們要看…進去後看到是一段文字,然後老師可能立即說:純文字討論?XXXX、感到不滿。他會問有沒有圖片:圖呢,伯母?為何我們看到文字覺得不滿足,希望看圖片?因為我們很明顯看到可能圖文兩者都表達鹽叔,圖片顯示鹽叔,文字說的也是鹽叔,描述鹽叔的智商達180、頭髮長二百厘米,且當是這樣。兩者都描述鹽叔,為何你要看圖片?

因為你知道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經驗,你想看鹽叔的圖片,不是看那段文字。你看到兩者雖描述同一個主題,但觀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經驗,甚至圖片和文字交代的內容也不同。例如文字可以很詳細介紹鹽叔的為人:多麼英俊、學歷多高,但圖片看不出來。只能看到長相,可能也會看出性格,可能圖片把他拍得不修邊幅。看到媒體交代的事情不同,兩種觀看經驗也不同。

鹽叔:我要補充有一點很有趣。在《娛樂至死》波茲曼認為若媒介不同,剛才提到文字和圖像,據阿泉的說法引申至歷史進程裏,從大眾傳媒最初出現,先從文字開始。印刷術還不太先進,甚至最初沒有相機,先用文字分享,慢慢發展出電視或後來的電影等。有影像的,如電視播放可動的影像。波茲曼認為由報章或文字傳媒年代,發展至電視年代,別以為只是改變了媒介。人們以為只是改變了媒介,可以把報章內容完全放上去,應會更加生動和好看。

但波茲曼不同意,提出阿泉剛才說的論點:因為不同媒介,例如文字和影像。其實內容不是獨立的,並非改變媒介而內容不變,你以為只是說相同的事、報道相同的內容,波茲曼說不是,他甚至有另一種說法:他認為形式只適合某些內容,某種內容不適合在電視這影像媒介裏出現。舉例說,他最明顯的說法是:文字媒介是方便和鼓勵我們仔細討論,很認真、有深度和有層次地討論,甚至電視出現前的總統辯論。他以美國總統辯論作例子,真的很厲害。

Tommy:長達數小時。

鹽叔:對,無法想像。

Tommy:一人發言數小時。

鹽叔:三小時?

Tommy:三小時。

鹽叔:他們分析其中的論證很嚴密,很認真地互相攻擊對手的論點。但在電視上的總統辯論便變了質,某意義上變成一個娛樂節目。

阿泉:你指今天那些嗎?

鹽叔:你指香港那些?

眾人笑。

鹽叔:不知道香港有沒有這些?

阿泉:香港有總統嗎?

鹽叔:我說不知道有沒有這些。

阿泉:你身處哪個香港?

鹽叔:我也不知在哪個平行時空,很多平行時空。你可以想像不管今天甚麼地方,在任何地方進行選舉論壇。有了電視便不像他所說以前的文字辯論或用文字記錄那種辯論,因為娛樂變得很重要。要嘗試令觀眾,甚至選民感到有興趣或推動他們投票支持,參選人的做法並非完全只靠論點。在影像世界裡,參選人會想辦法透過某意思上,那是一種表演,去吸引觀眾和選民投票支持、去打敗對手,憑自己的表現而非論點。

波茲曼認為影像不利於高手討論,因此看到今天書中分析的是電視影像年代。今天已發展至社交媒體等等,以圖像為主,鼓勵用圖像或影像媒介,它本身並不鼓勵人們作深層次討論。這會排除了某些內容,造成很多在政治或社會安排上有很深遠後果。

Tommy:我認為再進一步,因為波茲曼的年代想討論電視文化,到了今天互聯網興盛的時代。剛才鹽叔說從文字轉至電視時,人們可能以總統辯論為例,剛才說的三小時以上的辯論、來回問答加起來逾六小時,加上吃飯時間,人們仍會聽下去。

但到了今天網絡年代,時間已大大濃縮到人們上網看辯論的精華。那些精華如剛才鹽叔所說:並不著重討論的觀點和論點,只想找一兩句譁眾取寵的話,人們便覺得夠了,覺得很棒、很開心,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話題。已有違辯論的原意,希望從觀點和論點的優劣去作出評價。

阿泉:現在很精彩,想看誰秒殺誰。無論哪個陣營,根據同一片段都會自稱秒殺對方。

鹽叔:一句K.O。

阿泉:對,一句K.O。每次都是這樣,人們只看那一句。然後各陣營都看到擊倒了對方,很精彩。

MK老師:我記得波茲曼的書特別提到新聞傳播的話題。以報章為例,他認為報章比較興盛時,大家會多關心比較在地的資訊。電視出現後,大家會關心…因為電視的運作模式是觀眾越多越好,希望吸引全國觀眾,因此會報道全國新聞,因為大家剛才提到有時間限制,或要留住觀眾的注意力,電視會用一些令觀眾容易明白的方式,去廣播那件事,甚至令真正的資訊變得很普通,或者不含了解事實的面向。

舉例說,最常見是一些國際新聞,例如講述某地示威,電視新聞會顯示甚麼?可能是一些較激進的畫面,燒車輛和輪胎、施放催淚彈等畫面,然後交代警察正在驅散示威者,這些報道通常有一個很大的特徵,就是全無前文後理,不知道人們為何出來示威,也不會理解在那一刻,這場運動背後的理念是甚麼,希望改變社會哪部分,嘗試改變哪部分,這些語境(context)全都消失。

阿泉:我想老師交代了新聞或電視把事情碎片化,這節目與上一個節目可以完全無關,兩者之間還有廣告。新聞報道也一樣,這一刻報道嚴肅新聞,下一段可能是很歡欣的新聞,兩段完全無關,觀眾也不知道前文後理,我想稍後可以多談一談,

鹽叔:與剛才提到一切到了影像世界後,跟娛樂化的傾向很嚴重有關,波茲曼說新聞也成了娛樂的一部分。很簡單想像一下,報章描述一場示威抗爭,可能會清楚講述前文後理,甪很合理的鋪陳去寫新聞,但到了影像,你覺得毋須加插旁述,直接看影像便知道發生甚麼事,挑選合適影像向觀眾播放便行,問題是挑選哪些影像,大眾傳媒選片是為了吸引觀眾,必定挑選最激進、衝突最大的畫面ₒ 可能整天雙方都膠着,無事發生ₒ 舉例說,可能衝突只有三分鐘,把三分鐘剪輯出來,觀眾便覺得那是當天示威的全部過程,因為可以娛樂他們,覺得新聞很精彩。甚至波茲曼認為, 何以要找來相貌好看的新聞報道員,各方面都與娛樂有關,下一節可以繼續討論ₒ

阿泉:本節交代了文字媒體與電視媒體的分別,下一節繼續討論。媒體如何令我們 「娯樂至死」。

第二節

阿泉:《哲學有偈傾》 第二節,我們繼續談「娯樂至死」,剛才鹽叔提到,我們在電視上出鏡說話,外貌很重要,請你再談談為何很重要。

鹽叔:因為波茲曼觀察到,他那時候的電視傳媒報道新聞的方式,與從前的文字傳媒有何不同,文字傳媒可能着重作者的文筆、切人角度和冩法,當然並非全無娛樂成分,但娛樂成分相對少得多,但影像媒介出現後就不同了。因為是質的轉變,媒介不同了,我們剛才在休息時也談到,主持人的打扮、俊美與否似乎會影響新聞好看與否及說服力,覺得主持人是否專業,例如有否結領帶。

因此可以看到電視台安排新聞製作時包括了很多部分,例如聘請記者,本來只考慮其新聞觸覺或新聞素養,不必考慮長相,不必考慮長相。但現在不同,無論如何基本上長相不能太差,還要為他打扮,這便看到,有時我們會說,剛才我們笑說若長得像老師(哥大MK)便沒問題,在此討論哲學很有說服力,但我便不行。若外貌不行,即使是討論哲學,像我這樣也被換衣服和化妝,其實很奇怪ₒ

阿泉:重點不是內容上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外貌,不是我們的內容不夠說服力,而是外貌沒說服力,你會覺得很荒謬, 因為外貌很有說服力不代表人很有說服力,因此本節目很欠缺說服力,大家看到了,看到我們的外貌 (哈哈哈)。

下載檔案

下載檔案

1

1

所有資料非作商業用途,若有內容侵權,請即通知我們移除。

1

鹽叔:因為要老師多些carry提升我們,其次除了主持人,還有其他部分,例如為何用某段音樂作片頭配樂、剪輯每段新聞的長度、如何安排所有報道。例如剛才說報道一場示威時,剪輯甚麼片段,全以甚麼作考慮? 就是能否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留住他們,說到底就是能否娛樂他們。因此影像化後,娛樂變成了…當然大家沒察覺, 貫是背後運作的最重要元素,決定如何報道新聞,這決定了大家如何理解新聞內容, 因此這種娛樂化的變化,令我們現代人的世界觀和理解社會的方式完全不同。

阿泉:我想電視曾幾何時是,我們接收資訊很主要的媒介,剛才大家提出至少三點, 頗能突出電視這種媒介的獨特性質。其一,它有片段和影像,這些影像,例如我們看新聞,必定注意一些最有趣、最豐富和吸引眼球的內容,這些影像往往沒有上文下理,令你無法很詳細認識那件事。

鹽叔:也會令你以為是那事實的全部,但可能只是片段的一部分。

阿泉:其二, 我們會注意說話人的外貌,若那是一副可信的模樣,我們便覺得很可信,但與其說話內容未必有關。還有一點很重要,所有電視資訊都是碎片化的,這幾點顯示一個結論就是不太鼓勵和不適合我們思考。

鹽叔:因為與文字很不同,文字其中一個特點,我常說是可以咀嚼,看不明白一段便可重看,那很鼓勵深層次討論,論點可以堆砌到較高層次也沒問題,不明白便重看前面,清楚脈絡,電視影像不可以,說完便完了。因此不鼓勵說話內容太深奧,因此港台這節目很奇怪,可說是突破了某種傳媒常規。我們的討論內容,我常聽人說一定要專注看本節目,我聽人說有時以本節目作背景聲音,總是聽不明白我們的哲學內容,因為影像與電視媒體不鼓勵深層次思考,

阿泉:我這跟文字媒介的特點有關。例如文字是循序漸進的,一段段發展,平日說完便完了,可以毫不銜接。但文字不一樣,兩段文字是白紙黑字印出來,而且有關係的,甚至每段文字之中的每一句都互有關係。因此似乎必須符合一定的邏輯,而且何能要符合某些推理,甚至可看到,尤其進行公共論述時,撰文必須有內容,言之有物,要有說服力便必須嚴謹,才能被人理解。因此看到某文字媒介似乎比較鼓勵我們作理性思考、思辨和推論分析,看到電視似乎做不到,它很碎片化,可能比較注重外貌和影像,無法做到這一點,看到兩者很不同,相比以往主要以文字作媒介去推廣不同的內容

Tommy:我想插話,剛才提到娛樂,看新聞也像一種娛樂。我覺得有時候娛樂不一定很開心,娛樂的意思正是:因為我們覺得它沒甚麼重量,無法感受…以剛才說的示威為例,無法感受事情本身的重量,完全不知道發生甚麼事,剛才提到它可以經過編輯和堆砌,甚至把一些聲效和影像加進去,為何我們如此受落?為何與剛才說的閱讀書籍在經驗上有這麼大的分別?

因為我似乎只須呆坐着便能感受很多事,因為我看到那畫面,聽到那聲音,就像在日常生活裏,即使看書時也很清楚自己正在閱讀,不會覺得自己正在做白日夢、虛度光陰,很明顯自己正在一思考,但我們看電視,或上網…看社交媒體等,通常有一種經驗時間過得很快,刷手機不知不覺便過了一小時,但不知道自己做過甚麼,又會很焦急,似乎甚麼也没做過。

那正是為何我們感到娛樂很棒,就是似乎花了一點時間, 看了一些資訊,但自己不太辛苦,毋須花很大力氣。剛才鹽叔說閱讀可以反覆咀嚼,但咀嚼很花力氣,願意咀爵就是願意進入那件事,或進入正在閱讀的文本去思考,但觀看影像並不要求那樣做,甚至如剛才說鼓勵觀眾放空自己,不要思考。

阿泉:我想Tommy的論點是娛樂不一定令人笑,例如一些搞笑電影或節目很明顯是娛樂,我們說新聞也是一種娛樂,像一種表演,可能是一種讓人享受的演出,觀眾用好看與否來評價,甚至覺得看了獲得一些感官刺激。

鹽叔:甚至Tommy的論點不只是享受,有些並不令人享受,而是把人吸引 。

阿泉:可以放空。

鹽叔:放空便能度過時間,即花掉時間,因為人是影像動物,這是真的。可能與生理機制很有關,閱讀需要更多主動參與,因此令人很累,自己決定停下來,但影像會把人吸引着,眼前有影像晃動,野生動物也是這樣,有東西晃動便會盯着不放,這是求生本能。 但放在現代社會影像世界裏,便會出問題,不斷播放影像,今天的嬰兒幼童都是這樣,會呆呆地看着;但看書不會,因為主動地去看,累了便放下。

Tommy:因此我認為娛樂的最高境界,看多了後,你不會覺得那是一個對象,而是自己延續那現實 (阿泉:融入了)。 它創造一個現實,等於生活上要很辛苦做的事,現在只要看着它便猶如自己做了。

阿泉:因此波茲曼說電視年代已是「娛樂至死」年代。今天情況更嚴重、更誇張,某意思下,我們不再是電視年代。

鹽叔:雖然觀眾正在看電視,嚴格而言。

阿泉:未必,可能正在看電腦或手機,從這一點已看到分別。

鹽叔:雖然也稱為電視,但已不是從前的電視。 人們可以主動選擇何時看和看甚麼節目的電視,

阿泉:我們已變成手機、網絡和社交媒體的年代,我想我們更加 ˹娛樂至死˼ₒ。為甚麼?剛才鹽叔已說到,它更加不鼓勵文字, 我們看某些帖文很誇張,長三百字已標示「長文慎入」,我們修讀哲學便覺得開玩笑。你玩我?下面還有嗎?沒有了。很不鼓勵文字 。

鹽叔:用阿泉早前跟我說的,社交媒體的興起便明白。阿泉早前告訴我從前有Xanga。今天新一代的年輕人不知道,從前寫日記,類似博客,文章可以很長。 (MK老師:你本來也不知道。) 剛才阿泉教我才知道,那屬較古老的年代 (阿泉:他只有十八歲,哈哈哈) 人們在Xanga寫長文章,後來取代Xanga的是Facebook,Facebook也讓人寫字,但字數少得多,初期的Facebook用家會寫網誌,長一點,現在全都寫短的狀態更新,後來興起lnstagram,甚至近年的抖音,我開始不熟悉了。鼓勵純影像和短片,若寫字也只限一句,寫兩句已想封鎖帳號;想禁止它,不讓它廣傳。看到一切為何要那樣做,人們後來認為...我們稍後會談背後的經濟邏輯,但這很影響我們的經驗。

1

1

MK老師:這裏談到資訊專播速度的問題,與資訊量也很有關係,因為很簡單,若傳播技術能快速傳播資訊,自然能傳播更多資訊,更多資訊在特定時間內送到人們面前,波茲曼也曾討論這一點,當時可能靠電報傳播信息。 (鹽叔:年輕觀眾真的不知道何謂電報,哈哈哈)。要花時間解讀, (鹽叔:傳呼機是甚麼?哈哈)人們把信息發至另亠地方要解碼,即使是全國新聞,也要在翌日,相信一天或數天才能報道出來,因此當時的新聞較注重本地,新聞記者容易真正接觸,走路便能接觸的在地新聞,甚至不是全國新聞。到了今天,可說是信息爆炸,剛才也提到類似情況,互聯網能迅速傳送文字和影像,將來可能更誇張,未來的5G年代能迅速傳送很多影像,甚至全天候廿四小時也能看泰國的消息,而且可在乘車時觀看,到處都能看到,這與科技有很大關係。

阿泉:我想有一點很有趣,我們接觸大量資訊,但所知卻極少,原因何在?我想與剛才說的,影像越來越盛行的現象有關,現在我們刷手機去看,我們不斷看很多圖片,似乎知道很多。但正如剛才所說,波茲曼也說過,圖像交代的事正是沒有上文下理,例如從照片中看到示威場面,但不知來龍去脈或具體生的事,只看到一些很美麗的影像,當然它能描述一些內容,但我們接觸的全是不同的圖像,搞笑圖片、新聞圖片或朋友的圖片,一大堆不同圖片,似乎看了很多,但其實只有很少資訊。

鹽叔:因此這裏很有趣,影像有無可置疑的真實性,這是一個問題,讀文字時會思考,看文字報道時會思考其觀點,但影像有很奇怪之處:就是看到便覺是真的。這是人預設的想法,讀文字會思考內容正確與否,當然,影像作者會用很多剪輯方法讓人用不同的觀點去看,但問題正是這會令人覺得一切在眼前,我們毋須再深入思考和反思問題,這令我們思考政治和社會問題時,形成比較膚淺的取態。

阿泉:本節交代了手機年代的特點,下一節再討論手機年代如何影響我們。

第三節

阿泉:歡迎來到《哲學有偈傾》第三節,我們繼續討論手機和社交媒體年代,如何娛樂我們,還可以討論甚麼論點嗎?我想還有很多部分未談。

鹽叔:可以討論兩點,今天已不像波茲曼時代,他在一九八五年寫成該書,有些人問是否關於一九八四年, 與《1984》一書有關, 因此在翌年寫成。

阿泉:過了一九八四年,他知道書中世界沒出現。

鹽叔:因此著書。

阿泉:指《美麗新世界》出現了,人如是說。

鹽叔:待會可解釋下傳媒情況,請Tommy解釋一下。但有一點可以這樣理解,今天情況更誇張,當時波茲曼批判甚麼?舉例說,他批判報章越來越多圖片,文字被逼到角落去,剛才說文字的很多功能消失了,用圖像吸引視覺和感官刺激,在香港報章也看到,尤其自九十年代開始轉型。他的另一個批判對象是電視。這是他的年代傳媒尤其新聞的變化,但今天有更多變化。剛才談到互聯網媒體已經不同,我想說的其中一點是:現在我們的選擇多了很多,從前即使他批評電視,但電視播甚麼,人們都會看!大家觀看相同頻道,没有選擇,有固定的節目時間表,根據報章內的時間表去看電視。今天不一樣,自行選擇看甚麼影片,點擊影片,看了五秒覺得不合意,很大機會轉看別的,也許看十秒吧。頂多看一分鐘,不會太多。

阿泉:鹽叔看哪些影片,只看五至十秒便轉看別的?

鹽叔:轉看影片不同,我不會按快進。(眾人笑)不按快進。

阿泉:你看哪些影片會按快進?

鹽叔:我看很多,例如成龍電影,打鬥場面的動快得多,奇洛李維斯…

Tommy:兩倍速度。

鹽叔:用兩倍速度去看成龍電影。

阿泉:原來可以調至兩倍速度。

鹽叔:有的有的…我想說,可以看到今天是這樣。如看五秒至一分鐘,若不合意,便另一段新聞或影片。這顯示甚麼?若五秒內無法吸引注意力,觀眾便看別的。娛樂傾向引致競爭更誇張,因此重點必須放在開首。看到我們的參與和選擇權多了,反而影響我們鼓勵傳媒生產內容時,要更加膚淺,更具感官刺激。

阿泉:老師對這方面可以分享一下嗎?

鹽叔:據說老師也愛按快進。

MK老師:我立即想起一些學者研究的傳媒理論,剛才我們很強調…但鹽叔已開始談到另一個方向,簡單而言有三種觀點。第一,媒體的主導權較大,受眾猶如…英文稱為「Couch Potato ˼,放空腦袋坐着,很被動地接收信息,甚至猶如被洗腦似的。第二種理論強調媒體的影響很大,甚至有點操控受眾。第二種理論則反過來,開始強調受眾和觀眾對於接收的信息,其主導權也很大。剛才鹽叔已說過,若覺得沒娛樂性便轉換頻道。其次,心理上也有機制,自動為我們過濾信息。我們只想聽到想聽的信息,因此即使媒體或新聞報道,講述很全面的論點,涵蓋雙方觀點,觀眾只接收想聽的信息。覺得不舒服的信息便自動忘記,腦袋自動除掉,跟一些心理學理論有關。第三種理論很有趣,認為前兩種理論都錯了, 因為兩者都没有自主性。第三種認為大環境或社會結構才是重點,待會鹽叔可能多介紹相關的理論。

阿泉:我略談一下,節目開首談到《1984》與《美麗新世界》,人們不只看成小說,甚至當成預言書,因為彷彿預言未來世界的發展。我剛才笑說《娛樂至死》在一九八五年寫,因為已過了1984年,知道《1984》失敗了,書中世界沒有出現。其實《娛樂至死》提出一個觀點,波茲曼認為出現了甚麼世界?是《美麗新世界》,與我們剛才說的有關,因為很明顯看見當時是娛樂至死的年代,如《美麗新世界》般充滿着不同娛樂,雖然沒有書中的科技,但大眾媒體造就了一些很膚淺的文化,令我們不懂得思考,這正是《美麗新世界》帶來的圖像:大眾已被娛樂麻木而不再理會任何事,非常懶惰,不懂思考,只專注於享受,可能享受不同的…《美麗新世界》中的人享受性和毒品,現實中則是觀看媒體。因此他覺得《美麗新世界》勝出了,請Tommy介紹一些例子,以往如我們剛才說總統辯論很厲害、很長,人們仍能看到,但今天已看不到。

Tommy:我很難想像今天觀看三、四小時辯論,即使《哲學有偈傾》延長至六小時,我很擔心本節目從此無人會看,沒有人有這種耐性,但最大問題是今天不只是媒體本身,我們與媒體的關係,而是媒體影響了我們生活其他不同部份的關係,例如教育。教育也是其中一個例子,我們覺得沉悶,學習很沉悶,然後覺得小朋友要開心,但波茲曼提到,他也是研究教育的人,他說教育本來是很艱難的事,應該讓學生明白必須挑戰和跨越這障礙,才能學到知識。獲得知識的過程本來就是辛苦的,我們求學都明白,若聽老師幾句話便學懂,人人都能做到,但問題是看書和學習必須花很多時間,由於媒體和電視文化的影響,令我們對一些事情…例如宗教也是,試想人們都要求佈道人或傳道人,必須像「棟篤笑」或清談節目主持人才會覺得很精彩,但跟信仰或信仰談及的道理並無關係。

阿泉:看看我們便知道了,我們要這麼搞笑,難道我們喜歡的嗎?我們並不想這麼搞笑。

鹽叔:我們無法控制,只是本身個性太風趣,無法控制自己不要風趣。

阿泉:為迎合觀眾,剛才Tommy指出娛樂不只是電視出現,甚至入侵各領域,政治、宗教、甚至運動和教育。我們的經驗也是這樣,從前課堂要很幽默和開心,才覺得那位老師很好,但現在我們上哲學課,很有趣,老實說內容悶得很,但我們仍覺得很吸引,因為有智性上的快樂,雖然內容很悶,不斷講述理論和論證,但我們也覺得吸引,我想頗能反映哲學課與其他課不同的感受。我們再多談一談手機年代或電視年代等社交媒體,會否給我們帶來或加劇某些意識形態,這就像剛才老師說,與整個大環境、大時代有關。

1

1

鹽叔:在此帶出一點,稍微深入探討題目,剛才說娛樂化令很多事情變得膚淺,影響整個社會或對社會的批判空間,為何會這樣?再深入問下去,這跟其中一場辯論很有關係,是兩位法蘭克福學派著名哲學家,一位是班雅明(Benjamin),有時譯作本雅明,另一位是阿多諾(Adorno),或阿多諾與霍克海默(Adorno and Horkheimer),他們的辯論很有趣。回到20世紀初那年代,是剛出現機械製作的年代,可以拍照、拍電影、拍影像,從前不能,班雅明最初…我先問問大家,有些東西出現了,你會覺得…他們覺得資本主義社會充滿壓迫,資本主義的生產結構令我們有很多壓迫,勞工沒有辦法,要過不自由的生活,他們問這些科技出現到底是否解放的契機?

Tommy:我認為較像是解放,因為可以令…這種機械生產力的影響,令更多人可以接觸,更容易接觸。甚至推至現在,我們常說人人都可以是導演,可以拍電影。感覺似乎...最初的直觀是這樣。

阿泉:我們常說日常生活無甚變化,每日都是上班和下班,壓迫很明顯。但我們看戲可以創造新的世界,於日常生活不同的世界,似乎給我們一個機會,嘗試接觸一下,聽上去試過挺解放。

鹽叔:老師呢?

MK老師:就是給你工具或平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

鹽叔:剛才的論點都包括其中,班雅明最初非常樂觀有點像Tommy 和你們說的論點。他們認為這樣,班雅明甚至認為發明電影後,很多拍攝手法如剛才阿泉說:看到社會問題,知道壓迫之處何在。他說從前,例如我們平日生活中感覺不到,正常人感覺不到,要因為那是日常生活,不明白有何特別。你不知道背後有很多壓逼一直壓逼着你。你只知道不開心,看不到社會引致的不自由和不開心。但班雅明指很多技術,例如影片可以特別強調、放大或用慢鏡,增加了很多技術上的空間,把我們平日沒有的理解世界經驗帶出來。讓我們突然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突破了,讓我們看到背後有某些結構,這些技術幫助了我們。

班雅明甚至認為,很有趣的是,從前的藝術只有富人才能欣賞,富人才有餘暇。而且欣賞藝術是怎樣的?再畫廊自家中欣賞畫作,自己在家裏欣賞藝術品,一般農民和大眾沒有機會欣賞藝術品,因為沒辦法機械地大量製造藝術品。但現在不同...畫只有一幅,梵高畫出來,便放在某博物館內,人們看不到。但是電影卻不一樣,大家一起看,所有人都能看到,人人都可以入場看。可以全國同一時間放映,同一時間,看戲時很有趣,並無富人與窮人的分別,所有人在戲院內一起觀看,一起為同一個地方笑或哭,這便造成...

他說若藝術可以幫助我們突破某些社會結構,看到問題,從而鼓勵我們起來反抗,這是很好的契機。就是不會再被某些階段壟斷了藝術的可能,我們所有人可以...大眾在歷史上首次,終於透過機械製造看到影像,從而有機會產生覺醒的效果。可以說他很樂觀,但反過來想,不知道你們會否覺得,同一時間可能出現壞處,就是阿多諾,或阿多諾與霍克海默的說法,指班雅明似乎太樂觀了。

阿泉:我想你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能夠揭破真相,看到社會結構,但同時可能在某程度上加劇了這結構。因為電影中可以展示,可能繼續加劇那些意識形態,再次展現平日社會的意識形態。再次展現平日社會的意識形態,看後覺得社會本來就是這樣,很合理,我想這裏可說是一把雙刃刀。

鹽叔:他甚至批判,下一節可談多些,若電視或藝術有機會突破社會結構,有時也會加劇社會結構,但他們認為必定會加劇,因為我們是為了賺錢去拍戲,這社會原因引致那種效果,下一次討論電影如何加劇社會結構。

第四節

阿泉:《哲學有偈傾》最後一節,我們還有一些時間娛樂大家,我繼續交時間給鹽叔娛樂大家,他想續說上一節的結論。

鹽叔:對,就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的想法與班雅明恰恰相反,他們覺得班雅明忽視了甚麼?就是例如電影,他們稱為Culture Industry,即今天常說的文化產業,最初用「大眾文化」(Mass Culture)一詞,後來改變了,因為他們說的不是一般人的文化,而是這種產業,文化產業,他們稱這種文化產業很有趣,包括電影、電視、音樂等很多產品,他們認為這種轉變很不同,這種轉變在有了機械製作後可以大規模生產,他們指班雅明忽視了什麼?

他們認為班雅明說得很對,藝術可帶來那些可能性,讓我們看到社會壓迫和不公義,其背景當然是指資本主義的壓逼,但你可以想像還可包括其他壓逼,例如性別等各種壓逼,都可以看到藝術有空間讓我們突破。因為給我們提供很多想像,社會可以不是這樣的,或讓我們感受到某種壓逼,然後嘗試革命或抗爭。但他們指班雅明忽視了甚麼?雖然藝術可以有這種效果,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不會達到這效果。因為產生這些藝術品的社會處境鼓勵我們不要做那些事。因為若要在資本主義結構下賺最多錢,想賺取最多利潤,便不會做那些事。

鹽叔:你會做甚麼?很簡單,就是計算如何提供最多娛樂。即剛才所說,計算如何提供最多娛樂。因此最終受眾不必有主動和自由的決定,毋須思考,最好有一條方程式, 放入那些元素最能令人...例如一首音樂:今天可以完全計算一首歌要多長,那裏有高潮和變化,最易令受眾覺得精彩,最終變成一式一樣的流行曲。因此看到例如粵語流行曲都是一模一樣的模式,當然有變化,但某些格式不會變。電影也是,荷李活電影有某套既定公式,港產片當然也是。電影元素都一樣,因為已經計算好。可以說那只是他們的生財工具,吸引我們付出最多金錢,就是透過娛樂我們。

阿泉:因此給我們想看的內容,荷李活電影都是這樣,一定要有打鬥、愛情,可能加一點親情,劇情上有一點刺激。必須包含這幾種元素,任何電影都是一樣。覺得有些電影很奇怪,明明與愛情無關,硬要加上愛情線,因為要包含全部元素才能滿足我們。

鹽叔:或從前港產片常見的,即使在高峰期,那個題材受歡迎便一窩蜂開拍。賭片受歡迎,全是賭片。

阿泉:黑社會。

鹽叔:黑社會題材受歡迎便全是這類片。

阿泉:然後是《無間道》。

鹽叔:甚麼受歡迎便一窩蜂開拍,最終產生甚麼?一切變得單一。而且最終要娛樂我們,反而印證它利用了社會的既定刻板印象、意識形態,而不是鼓勵我們突破。因為突破既有意識形態是很辛苦和疲累的,這不利於吸引和娛樂觀眾,因此他們不會這樣做。反而用最膚淺和吸引的元素,用本來的意識形態去搞笑和吸引我們,這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最終他們認為,有一種著名的說法是,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例如制度很壓逼。

不要緊,在馬克思的年代,只要相信宗教,讓人覺得還有天堂,還有快樂,因此才能忍受這麼辛苦的現世,可以維持壓逼的結構。但阿多諾等認為娛樂才是現在的鴉片,令我們可以繼續忍受這種結構的壓逼。甚至最終很有趣,娛樂違反其原意。它不能娛樂我們,最終只是延長痛苦,因此他們(Adorno and Horkheimer)說娛樂是勞動的延伸。

1

1

阿泉:勉強維持你的性命。

鹽叔:對。

阿泉:若你感到很辛苦,不能撐下去,因此要給人們一些好處,就是娛樂。看了就如充滿能量,又回去辛勞。還有,為何剛才說電影等文化產物令我們加劇那種意識形態。即使沒有加劇,至少保持着它。因為要娛樂別人,便說有人們慣聽、中聽的內容。例如社會本是父權的,便繼續說父權的話。大家聽了很開心,不斷笑。若突然說些反父權的笑話,可能無人會笑。或話反父權的話,可能令人看了不舒服,便不想看。然後引起很多話題和爭議,影響影片銷路。甚至其後被人封殺等,那便糟了。因此我想為何這種電影加劇了問題。

鹽叔:因此阿多諾作了一句總結:在這時代,若把藝術品放在文化市場的文化產業下,最終形成藝術商品化,最終引致藝術的去藝術化,失去藝術的功能,反而鞏固既定意識形態,不能給我們打開審視世界的新方式。

阿泉:電影當然到今天仍然存在,但剛才還提到,例如社交媒體,這些東西會否加劇或至少保持了原有的意識形態、刻板觀念或社會價值觀?我先說吧,我認為確是這樣。我們今天的常用語「回音壁」,我們只選看愛看的內容。例如讚好某些專頁或追蹤某些媒體。只會追蹤自己喜歡的,不會追蹤不喜歡的,除非有特別目標。這樣的話,想像例如支持父權或保守人士,他們便看保守媒體,整天聽到相似內容,然後聽了覺得很精彩、合意,甚至有時啟發他們發現一些從沒想過的很保守的論點,自己已經很保守,原來別人更甚,令這些保守意識形態更劇烈和頑固。

因此我認為社交媒體因為我們有了自主性,從前可能對媒體的選擇性不高,可能可以挑選愛看的報章,但電視可能呈現某種意識形態,不能選擇。不過今天我們有選擇,有選擇便糟了,令回音壁效應更強烈,令人整天說的和聽的都是相似內容,你們還有什麼想法?

Tommy:我覺得互聯網時代反而有點好處,因為把一切分得零碎,容許了…我覺得也有一些突破,至少容許了那些突破的出現。剛才談到阿多諾的討論,想像那年代的科技還不是很盛行,還不是人人都有手機,可以製作一些東西,仍然依靠機器、工廠或某種產業形成後,才能製作那些產品。但今天不同,我們的參與大大增加,至少我們的文化容許這些例如拍電影、短片或其他製作都容許了一些個人參與在其中。

當然那些人可能由於資本主義結構的關係,只能維持在很短時間內有很少作品,由於那些作品……因現在製作很分散,那些作品不會很快完全消失,仍可以找出來。我想至少我們可以說出來,至少看出問題所在,主流或一直討論的「娛樂至死」問題,並非我們不自覺的問題,仍有打開討論空間的可能性。當然,若討論藝術是否仍是藝術,那是另一個問題。

阿泉:我相信Tommy認為這也像一把雙刃刀,並非指媒體本身就是壞,視乎如何使用。媒體可能給我們一個空間,可能確會形成回音壁,但同時我們也更易找到其他聲音。如果有興趣,可以觀看反方面的資訊便可能打破自己的牆壁。

鹽叔:最初假定互聯網是純自由的空間,令剛才我說的阿多諾等的批評,由於資本主義結構,製作的最終目的是賺取最多利潤,最終必定是娛樂為上,但互聯網似乎提供空間讓人人都可以製作,這似乎是最初提供的自由園地。

MK老師:人人都可以製作,而且好像是免費的,尤其後來的發展使早期瀏覽器成了免費商品時,可能由那時候開始,但通常都會提出一個論點與剛才說的電影和其他媒體產業相似,似乎始終反映社會結構居多。即使互聯網也一樣,我們的理想是互聯網免費為大家開放,不同身份、國籍和種族的人都可以在這個虛擬的地球村表達意見和共融,甚至可以推廣包容價值。但有一些很反面的意見認為網絡只是反映社會現狀,例如仍然是富有國家人民較多參與互聯網。以印度為例,有些數據顯示甚至到二零零零年後仍只有不足1%的人可以享用互聯網或擁有電腦。另一方面,很多網上資訊都是英文的,都是強化西方主導的文化、地位。

另外,還有一些較新近的討論,就是匿名化。最近比較關注,對於匿名化,大家的看法較傾向樂觀。由於匿名化,大家可以更自由表達意見,我也可以知道你的真實想法,你也可以知道我的真實想法,排除很表面的造作和社交限制。但反過來,數據顯示大多數人不會善用匿名系統,都用電郵地址上網,那電郵地址與現實的社交身份相連,還有很多類似的意見,不外乎有點像剛才的討論。

這些新的工具、平台和媒體一方面,似乎真的帶來突破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不外乎當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去參與時,我們只是反映社會要求我們做的事、給我們的身分,直接反映在新的空間裏。

鹽叔:因此與剛才阿泉說的回音壁問題有關。為何有回音壁?來自網絡演算法。最初互聯網讓大家自由地不同觀點碰撞。那樣很棒,突破某些機構或公司的壟斷,現在不可以。因為最終互聯網,最初是自由的,慢慢形成某些互聯網的老大或龍頭,最終會依賴他們,例如某些大家想到的公司,因為他們要賺取最大利潤,最終他們會利用演算法,令人花最多時間在其產品上,那就形成回音壁。人們不會希望長期看到不同意見的人,那樣很辛苦,最終便形成回音壁,只看自己愛看的內容,鞏固原有的意識形態,例如歧視結構等。

阿泉:我想本集跟大家談了很多關於為何今天的媒體傾向娛樂化,然後如何麻醉我們,令我們麻木,甚至如何加劇今天各種意識形態,今天使用互聯網似乎很自由,到底是否真的那麼自由?令社會變好還是沒那麼好?本集節目某程度上也是種娛樂,希望能娛樂大家,同時在娛樂大家之餘也能反省娛樂是甚麼,下集再見。.

***謄本內容只反映影片創作者之立場,與燕子生命一概無關***

1

IMG_1410.PNG

牆內能夠接觸外間資訊的渠道寥寥可數,Youtube 機頂盒為每星期從 Youtube 上挑選不同種類的專題影片並製作成謄本、印刷成信件的長期計劃。

其他最新謄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腦筋急轉彎2片尾解析+12大彩蛋|小彬彬竟然出現?霹靂包原型?AC113?留言抽官方贈品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 電影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戰勝阿焦大作戰!腦筋急轉彎2最強指南|4招把阿焦變成神隊友|劇透|Inside Out 2|留言抽好書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 電影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腦筋急轉彎2無雷解析|小心你的情緒內戰!5招搞懂你的腦|留言抽好書|Inside Out 2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 電影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MM|返工成日聽到「一代不如一代」 係源於心理偏見?社會學分析不同年代人特徵 點解00後會衝擊職場生態?|#Pantry有嘢斟 #4K

Mill MILK | 心理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JwMZvw

#MM|00後擲廿萬創業開韓式自拍館 半年回本開分店 月打4份工返茶餐廳做樓面 拍Reels過900萬觀看次數 00後鍾意創業搵滿足感 抗拒朝9晚5?|#700萬種生活 #4K

Mill MILK | 社文類

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