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選情?無關勝負?總統電視辯論會的意義|國際大風吹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時政類 | Oct 22, 2020
哈囉大家好,歡迎收看國際大風吹,每個禮拜帶你探討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你會看總統電視辯論會嗎? 就算不會也一定聽過辯論會上的流行金句,而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美國總統大選,照慣例總是會在投票日前的兩個月之內,舉行3場總統侯選人電視辯論會。而這次大選的第一場辯論已在10月初登場,但一個半鐘頭下來,不斷上演川普插話,拜登回嘴,主持人跳出來控制場面的循環當中。一堆觀眾覺得根本沒有總統級的格調,接下來到11月3號的投票日之前,還有兩場辯論會要舉行,先不論兩人會不會擦出更激烈的火花,這集要來探討的是,總統電視辯論會的意義是什麼,真的能夠影響侯選人的支持度嗎?
理論上,辯論會是認識侯選人的難得機會
主要政黨侯選人齊聚一堂,面對主持人或觀眾的提問,輪流發表想法和政見,再反駁對方的觀點。這樣的辯論會形式,不只在美國,全球有95個國家都為了總統和總理等重要公職或政黨內部的重要選舉,舉辦過類似活動。主要目的是讓平常只能隔空喊話嗆聲各自競選造勢的侯選人在同一個空間針對當下最具爭議的話題進行辯論,讓選民在投票前夕可以進一步認識侯選人的政策立場。當然有的時侯也會聽到一些令人意外的發言。
營運經費相當貧乏,敬請體諒我們投放少量Google Ads!
美國史上第一次電視辯論,曾經扭轉戰局
要討論辯論會對選情的影響,就不得不提到1960年9月26號甘迺迪對尼克森的第一場對決。這是美國史上第一場全國轉播的總統侯選人電視辯論會,除了電視這場辯論也透過廣播同步直播。而有趣的是透過收音機收聽的聽眾和專家多半認為尼克森跟甘迺迪打成半手甚至略勝一籌,但所有透過電視收看的美國人幾乎一致認定是甘迺迪的表現碾壓對手。而估計當時全美1.8億人口當中有四成是透過電視收看。儘管尼克森主打自己經驗豐富,實際參與過很多白宮的關鍵決策,但43的甘迺迪在螢幕上看起來年輕、自信和侃侃而談,而尼克森卻顯得僵硬和呆板。
1960年大選結果是美國20世紀大選最接近的一次,最終甘迺迪在全美的普選票總得票數只比尼克森多了11萬張僅僅差了0.17%。雖然甘迺迪的險勝有很多其他因素,但前後四場史無前例的電視辯論會當中,甘迺迪的表現全都壓過尼克森被認為是關鍵之一。
多數選民心意已決,辯論會只是一種輔助
從1960到現在,總統電視辯論會已經成為每4年一次的美國大選「標配」節目,而且收看人數一直都很高。2016年川普和希拉蕊的第一場辯論會更創下8千4百萬人透過電視收看的歷史紀錄,而這還不算透過網絡平台或在餐廳酒吧等公共場所收看的人數。但問題來了,儘管觀眾人數創新高,但看完辯論會之後,選民的投票意願會受到任何影響嗎?根據皮X(唔識打)民調中心的研究過去32年來的8次大選中,大多數都有6成民眾認為辯論會對他們的投票決策過程「有點幫助」或「非常有幫助」。
話又說回來,同樣從民調數字來看,絕大多數選民早在辯論會之前就已經決定好要投給誰了。徙1992年以來,幾乎每次大選只有10%出頭的選民表示,是在辯論會中途或結束後才決定要投給誰。以上一次2016年大選為例,有42%的選民在政黨侯選人底定還沒正式提名之前就決定好了,有22%則是在正式提名後﹐10%是在辯論會之後決定,還有11%則是在投票日當天或前一兩星期才決定的。
看起來辯論會本身對大選結果的影響可能不大,但辯論會之後連續好幾天的媒體報導,可能也一樣重要。2004年就有美國學者做了實驗,把政治傾向差不多的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只看辯論會轉播,另一組則是看轉播之後再看20分鐘的特定媒體報導和評論。結果發現被問到誰的表現比較好,兩組的答案竟然完全相反,也凸顯出媒體帶風向的能力很強。當然了,承認某位侯選人的辯論表現比較好不等於票就要投給他,事實上2016年的三場電視辯論會之後從各家媒體的民調來看,每場都有10%到20%的觀眾認為希拉蕊是羸家,但最終並沒有反映在得票差距上。換句話說,川普支持者就算覺得他辯論吵輸了,還是會投給他。隨著政黨對立越來越激烈,還沒決定要投給誰的中間選民也越來越少。電視辯論會的影響力恐怕也遠不如50年前的60年代了。國際大風吹,我們下回見。
片尾
川普支持者:蓋特
我希望脾氣沒那麼火爆,不要那麼常插嘴,但我覺得對方也有一部份責任啊。因為他要很努力呈現真相,他今晚也做到了
拜登支持者:柯爾
對美國人來說真的是損失,整場看完,得不到實質的想法或政策提案,亂成一團
***謄本內容只反映影片創作者之立場,與燕子生命一概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