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空虛才是妖魔的本體:輕小說《物語系列》 - 西尾維新
筆者已經不年輕,也再沒有時間認真了解日本最前衛的流行文化,多半要等到某作品名氣急升了,動畫化甚至電影化了,名字才會傳到我的耳裡。西尾維新的《物語系列》便是其中之一,當筆者開始留意的時候,作品已經發展到較後期。
筆者也是先看動畫,然後再看原文小說。個人覺得新房昭之監製的動畫,即使幾乎完全依從原著,但與原著的神髓仍然有略有差別。西尾的原著更具有心理分析性,更有一份冷豔清麗的悅目感,更具輕小說特有的風味。
新派日常系怪異故事
《物語系列》2006年起以輕小說形式連載,至今仍未正式完結。按照官方資訊,整個系列主線一共有28部。故事以一個平靜的虛構小鎮背景,主角是一位平凡的少年「阿良良木曆」,後來因為某件意外,成為了怪物吸血鬼,再衍生出陸續遇上其他怪物的故事--即故事背景所指的「怪異」。
書中特別以「怪異」(かいい/kaii)去形容各種有別於人類的怪物,這個稱呼遙遙呼應了日本古典的志怪小說如《百物語》、《雨月物語》當中的妖怪,但西尾的故事有一份更強烈的日常感,主角與怪物/怪異之間故事不只限於生死仇殺,而有著更為複雜的恩怨。《物語系列》故事最有趣、最具個性的情節,正是主角阿良良木其他角色(或多或少也各種怪異)之間的關係轉折。
故事陸續登場的怪異非常豐富,滿載詭奇斑爛的想象力,像是「會奪去體重的螃蟹」、「會令人迷路的蝸牛」、「以嫉妬為原料的虎」、「以屍體所製沒有表情的人偶」等等,附帶各種獨特的道具設定,例如「以吸血鬼血肉製作的武士刀」、「不能站在地面上的退魔專家」等等,又加上西尾本人喜歡諧趣的行文及文字遊戲。因此初看物語系列,確實會有點難以消化,必須慢慢體會故事中獨一無二的因果形式及角色關係。
人性被抑壓的陰暗 能產生無盡的怪物
西尾維新本來就是專情於創作推理小說(先不評論他的推理小說的優劣),所以《物語系列》雖有各種動漫式的打鬥,但更精細於描寫情節及揭露人物感情。《物語系列》當中不斷重覆一句說話:「怪異是源於世界的產物」,故事中所有怪異的特性,都對應著主角或是主角周邊的角色,而主角退治怪異的方式,亦是透過戲劇化的鋪排,發掘以及解開角色們的心結。
妖怪故事舉世皆有,日本的鬼怪故事不論恐怖與否,傳統上一直強調怪物多數源自於人的邪惡。《物語系列》繼承了日式怪異與人類的緊密關係之餘,又將怪異的起源翻轉為人性中的空虛、軟弱、嫉妬、不負責任、模棱兩可、被仇恨時故作大方、無法面對舊有錯誤等各種被抑壓的情緒。故事與其說是在講述「退魔」,不如說是在「治癒人心」,因此甚至很多二次元迷也會覺得,《物語系列》其實是「日常推理故事」,甚或是「青春校園小說」。
日本人的生活文化推祟一種近乎病態的心理距離,每一個日本人從小都需要學會「閱讀空氣」(空気を読む),所謂空氣就每一個人最幽微的想法與情緒,再從而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這造成日本人一份近乎先天性的抑壓。如果你認識日本朋友,你會發現對日本人來說「感受」與「想法」有著莫大的距離,往往需要一段稍長的時間,到某一天他們認定你是真正的朋友後,這道「屏障」才會稍為消失,向你說出一丁點個人的感受。
「我沒能察覺自己這樣的想法,在察覺的時候切割出去,反而希望那兩個人能夠走得更近。擁有這種心態的我,已經不是人類了--應該是怪異。」
閱讀西尾的《物語系列》,你會深深地體會到這一份既可憐又可愛的日式風情。筆者不肯定西尾是否要批判日本社會的傳統風俗,但如果不是日本人,也確實很難寫出這份的細膩敏感,來自長時期「善意抑壓」的異常氣息。人世間的怪異,其實來自我們內心的怪異。
輕小說的獨特風味
如果要考究的話,日本輕小說其實已非新事物,從1980年代起,日本文化評論界已用「輕小說」,去形容各種充滿幻想性的通俗出版物。特點是設定要獨到、轉折要夠深刻出奇(甚至有點牽強也無所謂)、文字不能太嚴肅,要具有娛樂性。那麼,西尾維新可說是生下來就要成為輕小說家的人,即使你閱讀中文版,也會察覺到他文字遊戲式的文筆(如果能閱讀日文,會覺得自己在玩日文版的腦筋急轉彎)。
除了《物語系列》,西尾亦有《掟上今日子》系列,《新本格魔法少女》系列等等作品,一樣展現了《物語系列》相同的特性,詭奇、明快、充滿娛樂性。不論你是否喜歡其中扭盡六壬的設定,你必須承認西尾作為輕小說家,也已經是克盡己職,為讀者帶來各種閱讀上的觀感衝擊,在日本的輕小說歷史裡留下了一系列別具意義的作品。
系列推薦作品:《化物語》、《傷物語》、《貓物語(白)》、《終物語》
Comments